3原因「點燃發炎」養出大腸癌!醫曝防癌飲食3撇步一生與腸癌絕緣

腸道內居住著數以萬億計的腸道菌,而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高益生菌比例的腸道微生態,能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避免大腸癌的發生,然而不健康的腸道微生態,則可能會破壞身體平衡,甚至導致大腸直腸癌症的發生,今天就來跟大家談談,腸道菌所構成的腸道微生態與大腸直腸癌的關係。

腸道微生態是什麼?為什麼會跟大腸癌有關係?

腸道微生態是指我們腸道內生活以細菌為主體各種微生物群落的統稱,這些微生物與我們的消化系統形成了一個複雜且動態的生態系統,並會合成各種纖維素以及細胞激素,調控著身體的健康。

然而,腸道微生態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日常生活中的飲食、壓力、生活習慣等改變平衡狀態,當腸道微生態失衡,導致身體健康狀況亮紅燈,甚至導致大腸癌的發生,稱之為腸道微生態失調(Gut Dysbiosis)。2023年醫學論文研究指出,腸道微環境變化會透過三個面相影響大腸癌的發生:

益生菌的流失:

益生菌被證實能夠減少大腸內發炎物質的濃度,日常飲食若營養物質攝取不足,或偏愛炸物、垃圾食物等,就可能使益生菌叢數量的減少,使腸道內發炎物質濃度攀升、增加大腸癌發生機率。

致病菌、壞菌的擴張:

壞菌或是致病菌通常都會比益生菌有更快的生長速度,並且會釋放更多的毒素,當入侵腸道微生態圈,可能排擠好菌、中性菌生存空間或營養資源,導致生態失調,壞菌的有毒代謝物如N-亞硝基化合物,被證實會使大腸細胞的DNA損傷、促使抗癌基因突變或缺失而導致癌症發生,甚至還會間接協助大腸癌細胞入侵淋巴系統、造成擴散。

微生態多樣性的喪失:

研究指出,腸道內的微生態豐富度低,也是造成大腸癌的原因之一。由於現代人的腸道微生態往往因為偏食、營養素攝取變得單一,得不到養分的益菌數量消減、致癌型細菌數占比變多,使腸道出現慢性發炎,刺激大腸黏膜細胞產生不正常變化、失控增生,導致了大腸瘜肉、腺瘤,更嚴重則成為癌症。

日常養好腸道菌叢,就從飲食做起

2023年的論文《大腸直腸癌中的腸道微生物群:生物學作用和治療機會》建議,要避免伺機性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 增生,可以從飲食品項上的增減、挑選,來養好腸道菌基本盤:

減少紅肉攝取:紅肉指牛肉、羊肉、豬肉,其中的血紅素鐵會增加黏蛋白降解細菌,使腸道屏障功能受損,以及促發腸道上皮發炎和過度增生,導致大腸癌。

攝取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提供腸道菌如雙歧桿菌的營養來源,代謝出短鏈脂肪酸(乙酸鹽、丙酸鹽和丁酸鹽),而短鏈脂肪酸能促進調節性T細胞的分化、也活化巨噬細胞,減少發炎反應並調節癌細胞的凋亡。

攝取植化素:蔬果中許多的營養成分,如多酚類、類黃酮素、蒜蔥素、茄紅素等,提供身體抗發炎、抗自由基成分,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恢復腸道受損屏障,有助於降低細胞癌變增生機率。

吃得好、作息佳,腸道菌叢就養得漂亮─多在健康飲食上下功夫、完整攝取身體所需營養素,與腸道菌維持良好關係,人生就跟大腸癌沒「關係」!

本文獲得鄭泓志醫師授權刊載 
鄭泓志醫師粉絲專頁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90%大腸癌都從息肉開始!醫曝6種人有「息肉臉」要早點照大腸鏡
蹲著練骨盆底肌,一舉改善漏尿、生理痛、坐骨神經痛
手腳搔癢難耐竟是因愛吃「這口味蛋餅」!醫點名還有10類食物少吃避汗皰疹
原文引自:3原因「點燃發炎」養出大腸癌!醫曝防癌飲食3撇步一生與腸癌絕緣

Author: 必利吉